在刚刚进入蒸汽铁甲时代的时候,各国通常把有水线带装甲的军舰,不管吨位
在刚刚进入蒸汽铁甲时代的时候,各国通常把有水线带装甲的军舰,不管吨位大小都划入铁甲舰之列,只是排水量5、6000吨及以上的称为一等铁甲舰,3、4000吨及以下的称为二等。
比如说日本海军的“扶桑”号铁甲舰正常排水量3717吨,就属于小型的二等铁甲舰。而排水量只有2250吨的“比叡”、“金刚”两舰,虽然吨位小,而且还是铁胁木壳,但是因为有88到137毫米厚的水线带装甲,因此也属于铁甲舰之列。事实上早期还不乏1000吨以下的小型铁甲舰。
在早期巡洋舰缺乏装甲的情况下,这种划分标准问题并不大。但是随着1870年俄国人率先在巡洋舰上加装水线带装甲,建造出世界上第一艘装甲巡洋舰“海军上将”号以后,二等铁甲舰和装甲巡洋舰因为吨位相近,而且都有水线带装甲,其实已经有很大的重叠,主要以其功能加以区分。
像北洋水师的“经远”、“来远”、“平远”三舰的排水量都是2千多吨,“经远”、“来远”因为李鸿章下订单时要求的就是巡洋舰。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,加上了水线装甲带,就成了装甲巡洋舰。而福建船政局自行建造的“平远”舰仿造的原型是法国的“黄泉”级小型铁甲舰,自然归于铁甲舰之列。
不过这还是在后世引起了一定的混乱。比如一些资料将“平远”称之为巡洋舰,而日本的“比叡”、“金刚”因为吨位问题,也时常被当成巡洋舰。直到后来进入前无畏舰时代,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之间区分较为明显,这个问题才逐步消失。